如今,人们在网络上冲浪,就和裸奔没有什么区别,个人信息会被不法分子收集整理变卖。因信息泄露被诈骗的案件数不胜数,有大学生被骗光学费走投无路自杀的,也有被骗的倾家荡产的,由此可见这些案件的背后都是个人信息泄露。前段时间,爆出有诈骗团伙通过非法渠道获得了一批曾经网贷的人员名单。名单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地址、手机号、贷款记录等等。诈骗人员就以注销账号为由,来诈骗。诈骗人员通过名单上的信息,拨通电话,能准确的说出受害者姓名、地址,甚至是身份证号码,由此让受害者相信,从而诈骗受害者。能让诈骗团伙成功诈骗的利器就是那份包含着详细的个人信息资料的名单。为什么诈骗团伙能拿到个人信息呢,而个人信息由是如何泄露的?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呢?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提出将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将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保障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各项权利;
强化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
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职责,并设置严格的法律责任。
是谁在背后盗取我们的数据?
“个人信息泄露的背后是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有专门的黑色产业数据公司,通过各个渠道搜集个人信息,再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和包装,进而转卖、分赃,最终实现数据价值变现。”被非法搜集的个人信息数据经过分门别类和定价后,最终被卖给各种金融机构、贷款中介、教育培训机构、房地产公司以及装修公司等需求方。
最常见的泄露渠道是各类手机APP,这也是黑色产业公司最容易获取个人数据的方式。当我们使用某个APP,经常会被强制要求读取设备信息,或者授权相机、定位等权限。这背后隐藏着一些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取权限的“陷阱”。
那么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呢?
一、账号密码安全
1、注册账户时,“节约”使用个人信息,如必须填写个人信息,尽可能少提供个人信息。
2、按一定的标准或模式分级分类设置密码并保证重要账户的独立性。密码设置可依照密码模型。
3、第三方平台的支付密码不要与银行卡的密码相同。
4、在手机上被要求输入银行卡密码时要格外小心,尽量不要在非官方的APP上输入密码。
二、互联网外信息安全
1、不泄露。为了便民及办证、办卡而需要登记个人信息的商家、培训班、银行、电信等单位,必须要保护好市民的个人信息,切勿将个人信息非法转让出售。
2、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尽量不要放在一起,避免同时丢失造成损失。
3、不相信。不要相信街头各种不规范的市场调查,如确实需要协助调查,切勿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身份信息,以防被陌生人利用。